第439章 高藏王被囚
接下来的两天,平壤城表面平静,暗地里却暗流激荡,仿佛暴风雨来临前令人窒息的沉闷。
渊盖苏文称病不出的消息,让渊净土一党更加确信机会来临,同时也让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开始动摇,暗中向渊净土示好。
各种小道消息在贵族圈子里秘密流传,有人兴奋,有人恐惧,有人则冷眼旁观。
莫离支府看似守卫松懈,但核心区域的警戒等级却提到了最高。
渊盖苏文稳坐钓鱼台,甚至还有闲情逸致品评新搜罗来的字画。他在等待,等待那些魑魅魍魉自己跳出来。
大室明的五千精锐,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毒蛇,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预定区域的封锁和控制。
只等渊盖苏文一声令下,便会露出致命的獠牙。
宫内的气氛也异常微妙。那三名被收买的侍卫统领,一方面加紧安排心腹掌控关键门户,一方面又提心吊胆,生怕被渊盖苏文的眼线察觉。
高藏王则在极度紧张和期盼中度过每一刻,时而幻想成功后的风光,时而噩梦失败后的惨状。
终于,到了约定动手的前夜。
子时初刻,平壤城内万籁俱寂,只有风雪依旧。
大对卢渊净土的府邸三楼,猛地燃起了三堆明亮的烽火,火焰在夜空中跳跃,异常醒目。
“信号!动手!”
几乎在烽火燃起的瞬间,平壤城内多处地点同时爆发了行动。
渊净土府中涌出数百名披甲的家兵和门客,在几名核心成员的率领下,兵分两路,一路直扑莫离支府,一路冲向王宫,准备“护卫”高藏王。
王宫东华门、玄武门、承恩门悄然打开,早已等候在外的渊净土部属与宫内侍卫汇合,迅速控制了宫门和通往正殿的要道。
一名侍卫统领带着数十名精锐,直扑高藏王寝殿,“请”他移驾正殿,准备下诏。
然而,就在他们以为一切顺利之时,异变陡生!
冲向莫离支府的那一路人马,刚刚抵达府门前的长街,两侧屋顶和黑暗中突然射出密集的箭雨!
无数火把瞬间燃起,将街道照得如同白昼。
大室明一身黑甲,手持长刀,立于街心,身后是密密麻麻、杀气腾腾的精锐士兵。
“奉莫离支令,诛杀叛逆!一个不留!”大室明的声音冰冷如铁。
箭矢如飞蝗,刀光如雪落。
渊净土的私兵虽然悍勇,但哪里是这些百战精锐的对手?瞬间被分割包围,砍瓜切菜般倒下,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,惨叫声不绝于耳。
与此同时,王宫内也陷入了混战。
就在高藏王被“请”出寝殿,正要前往正殿之时,宫内各处突然响起喊杀声。
另外一批并未被收买、甚至本身就是渊盖苏文安排的侍卫,在几名忠诚于莫离支的将领指挥下,从暗处杀出,与“叛军”展开了激烈的厮杀。
“有埋伏!我们中计了!”冲入王宫的渊净土党羽惊恐地大叫。
那三名叛变的侍卫统领,一人当场被格杀,一人见势不妙想要逃跑,被乱刀砍死,最后一人则面色惨白,跪地请降,却也被毫不留情地斩杀。
高藏王被眼前的血腥厮杀吓得魂飞魄散,腿一软,差点瘫倒在地,被那名老内侍和几名忠诚的宫女勉强扶住。“完了……全完了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面无人色。
这场由渊净土精心策划的政变,在渊盖苏文的绝对实力和精准情报面前,如同纸糊的堡垒,顷刻间土崩瓦解。
渊净土本人在府中被大室明亲自率军攻破,他手持长剑试图抵抗,被乱箭射成了刺猬,首级被割下。
参与密谋的宗室、贵族府邸,在同一时间遭到了清洗。
军队破门而入,不分老幼,尽数屠戮,府库被抄没,女眷充入官奴。平壤城内,一夜之间,数十家贵族门第血流成河,哭喊声直到天明仍未完全平息。
王宫内的战斗也很快结束。所有参与叛乱的侍卫和被牵扯进来的宦官、宫女,全部被就地处决。鲜血溅满了宫殿的玉阶和廊柱,在冰雪的映衬下,显得格外刺眼。
高藏王被“保护”了起来,重新软禁在寝殿,外面加派了双倍的守卫。
他瑟缩在床榻角落,听着宫外隐约传来的搜捕和惨叫声,浑身冰冷,仿佛灵魂都已经离体。
天亮时分,风雪渐歇。
平壤城的街道上,血迹尚未完全清理干净,一队队士兵仍在巡逻,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肃杀之气。
渊盖苏文“病愈”现身,在莫离支府升堂。他听着大室明等人关于昨夜清洗行动的详细汇报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。
“参与谋逆者,共计三十七家,主犯皆已伏诛,其余人等按律处置。共查抄钱帛、粮秣、田产无算。”大室明禀报道。
“嗯。”渊盖苏文淡淡应了一声,“将渊净土等主犯首级,悬挂于城门示众。
布告全城,言其勾结宫中宵小,意图谋反,祸乱社稷,现已伏法。敢有再言叛逆者,同此下场!”
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令人战栗的寒意,通过布告和口耳相传,迅速传遍了平壤的每一个角落。
经此一夜,高句丽王室势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,再也无人能挑战渊盖苏文的权威。他以铁血手腕,用无数的人头和鲜血,暂时焊牢了平壤城内部的裂缝。
然而,站在莫离支府的高台上,望着这座被血腥洗礼后异常安静的城市,渊盖苏文心中并无多少喜悦。
内部的反对声音是被压下去了,但代价是国力进一步削弱,人心更加离散。
而且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真正的威胁,从来不在城内,而在北方。
那个名叫大唐的巨兽,正在辽东舔舐着爪子,它的目光,从未离开过平壤。
平壤的这个冬天,在内斗的血色中,似乎格外漫长而寒冷。
活下来的人,无论是胜利者还是侥幸逃生者,心中都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。高句丽的命运,在内部的自相残杀中,似乎已经走向了无可挽回的深渊。
…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