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章 我们会想办法解决
赵繁到底还年轻,而且级别一上来就直接调职国外,后面处理的都是国际事务,在内政方面即便算不上菜鸟,也没多少经验。
虽然单位里现在对他的态度有所改观,但时间尚短,一时之间可能难以改变立场很正常。
正想点将时,没想到看到姚立徽正要举手示意,他便想着有人主动请缨也不错。
可惜徐丰的声音先于姚立徽的举手传了出来。
“主任,由我跟着您去吧,我是东北人,之前也负责过那边的工业计划。”
这个理由在徐丰看来是无懈可击的,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,有人脉总是能少走一些弯路。
姚立徽慢了一步,自然不甘心:“徐副主任,在场的人都负责过那边的工业计划,至于你是东北人,计划委员会成立没几年你就来了,东北那边还有多少认识的人啊?”
计划委员会是1953年就成立的,单位的地址一开始就在这里,当时只有一个办公室,后来才慢慢扩建到连附属高中都有的规模。
而且谁不了解谁呢,徐丰虽然是工人出身,但从事的是军工行业,算是军队转过来的,这就证明他离开老家东北都不知道多少年了。
徐丰自然有理由反驳回去,毕竟他离家工作,可家里的亲戚还很多,即便体制内的没几个,但也比在场不是东北人的两位副主任强吧?
这种情况,明显就是两个副主任都想接这份工作,赵繁想了一下,心里就有了主意。
之前徐丰虽然是为了抛砖引玉才针对自己,但到底引起了不好的影响,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。
他委婉地说道:“由徐副主任跟着我去东北吧,你们也知道,我在工业体系的知识上欠缺得还很多,确实需要熟悉东北的本地人辅助工作。”
主要是前一个理由,毕竟徐丰过来找自己提交投名状,只是大家都不知道,现在表现出来,也好把态度摆到明面上。
对于赵繁说自己不了解工业的知识,大家在听过他制定的五年计划后,都有点无语,心想谦虚也没这么谦虚的吧?
不过才缓和关系,谁也不好打趣,三位副主任都恭维地说道:“主任过谦了。”
其实还真的不是赵繁谦虚,现在没有电脑,自己的金手指也没有相关的资料,他确实不了解东北那边的情况。
之前的五年计划,完全是根据陈厚给的资料定的,能否实行,他心里都没底气。
穿越都已经这么多年了,他早就知道这个时期的人,对于上级领导提出的建议,即便是知道有问题,为了保持立场的一致性,轻易不会提出反对。
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如今的名声有点响亮,所以有点担心这些下属会不会更加不敢反对,别到时候真的成了纸上谈兵。
随行的人员当然不止徐丰一个,八个局各抽调了一个人,农业局和贸易局也不例外。
因为还要交接工作,出差的时间定在了三天后。
今天是周四,正好出差的人员家里也可以安顿一下。
赵繁现在的秘书还挺多的,计划委员会这边一个,外交部两个,其中一个就是陈敏,她还兼职生活秘书,自然是要一起出门。
工作上的交接倒是没有什么问题,就是私事上,陈敏要和赵繁商量一下。
她发愁儿子的安排:“现在回国了,我们还带着小承宇一起出差吗,会不会影响不好?”
赵繁每制定一个计划,几乎都会找彭主任聊聊,意图无非就是担心被人攻讦,特别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。
在国外的时候,去别的国家,带上老婆孩子,还可以用增长见识,或者想把家人放在眼皮底下保证安全作为理由,毕竟那是国外。
如今回国了,这个理由就不能用了。
赵繁也有点犹豫,不过权衡过后还是说道:“还是带上吧,小承宇不占据出差的资源,对外就解释他一直生活在国外,现在回国有点粘着你。”
到时候儿子的开支,他们自己出即可。
这个理由也能用,陈敏还发愁另一个问题:“学校那边好像也不好请假。”
70年代的教育还挺古板的,就算到了赵繁这个级别,给儿子请假也得有个正当的理由,即便上的还只是幼儿园。
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他:“幼儿园应该没事,等上了小学和中学只怕是真的不好请假,不过我们可以提前未雨绸缪。”
比如让他上天才班,京都大学就有这种班,而且小承宇不报名小学,跟着他们夫妻学习,等年龄到了直接考那种班级。
特殊班级,应该是好请假的,至于具体的情况,只能出差回来再打听了。
一周后,已经参观了不少工厂的赵繁,对着徐丰问道:“厂里的人员都是这么冗余吗?”
虽然还没调研结束,可走过的那些厂,本来只需一个工序,可愣是搞出来五六个工序,这样一来负责的人员就多了,出错的概率也大大增加。
赵繁当年去漂亮国访问,可是看过人家的半机械化厂房,和东北这边的工厂的效率相比,差距实在太大了。
徐丰无奈地解释道:“自从沿海一带的工业繁荣起来,这已经是改进了很多的,只是体系摆在这里,也不是想改就能全部改过来。”
这里的工业体系采用的是苏氏模式,而且还没有迭代更新过,沿海一带用的是最新的漂亮国或者法兰西的技术,比得上就见鬼了。
底层逻辑就不对,在这基础上修修补补,怎么可能赶得上修建的新型工业体系。
赵繁手里拿着一个本子,写写画画,全都是关于五年计划的改进。
这会他也不由地庆幸道:“不来走一趟,还真不了解实际情况,这里要是单单转向轻工业,那这个计划就是妥妥的纸上谈兵。”
赵繁还想着在这个基础上升级技术,可框架就不一样,就像螺丝,规格不一样,怎么可能固定钢筋。
这边大多是重工业的工厂,也不可能转向轻工业,至少不能都转。
徐丰是个反应很快的人,赵繁想保留一些重工业,联想到和苏大哥的协议,他就知道这些工厂可能是关于能源方面的。
他迟疑地说道:“苏大哥能让我们建立大型的能源工厂吗,而且这涉及关键性的技术和设备,欧洲那边也未必会愿意出售。”
就算华夏表示炼出来的油和煤炭之类的能源是用于工厂,人家肯定也是不信的。
赵繁淡定地摇头:“我们只要制定东北工业体系升级的可能性计划,至于难题,不止我们会想办法解决。”
连彼得罗夫那么傲慢的白种人,看到赵繁递过来的初稿协议都吓了一跳,就怕他有什么办法让苏大哥代表团同意。
自己人对赵繁就更自信了,徐丰一听这话就误会了,以为对方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。